南阳市司法局2024年工作谋划

202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是深入实施我市“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市司法局将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目标任务,主动融入和服务全市工作大局,扎实推进法治南阳建设,以司法行政工作现代化服务和保障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科学民主依法立法。严格落实“1543”政府立法机制,发挥政府立法基层联系点积极作用,扩大公众参与的覆盖面和代表性,增强立法透明度。对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立法项目,充分听取有关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围绕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工作目标,推进“小切口”立法,突出地方特色和针对性、实效性。落实地方立法工作机制,加强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事项立法,提高立法质量,确保不与上位法相抵触,切实避免越权立法、重复立法、盲目立法。

二、提高立法工作质效。建立健全重要立法争议事项协调机制,对立法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事项加强论证咨询,推进对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律师事务所、社会组织、咨询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参与论证。深化立项、起草、协调、审议等立法环节的工作开展。根据上位法的制定和修改情况,对我市相关领域的政府规章及时做好修改、废止、解释工作,维护法制统一,加强政企沟通,在制定修改与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政府规章过程中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扎实开展规章实施后要进行后评估工作,力促立法质量提升。

三、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以法治政府示范创建为总揽,奋力提升我市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水平,打造与副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努力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指导县(市、区)开展省级法治政府示范县创建工作,力争在2024年底,全市至少新增1个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市、区)。

四、完善依法行政决策机制。定期开展规章、规范性文件及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工作。严格落实《河南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根据《南阳市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跟踪反馈与后评估办法》定期开展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以及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工作,推动将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提高重大行政决策质量,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五、统筹推进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对赋权乡镇(街道)行政执法事项的法制审核,根据省市工作要求与相关法律规定,完善赋权事项评估和动态调整制度,于2024年底前对已经下放的行政执法事项进行评估,对基层接不住、监管跟不上的及时研究并调整。

六、深化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梳理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责清单,向社会公开。完善南阳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建立我市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推行“三项制度”、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和备案审查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出台出庭应诉工作指引。开展常态化行政执法监督工作。建立完善违反公平违法行为典型案例通报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分别制定本地区本领域行政裁量权基准,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动态调整机制,将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考评指标体系,规范行政执法。

七、全面提升行政执法人员能力素质。开展分级分类分层培训,确保行政执法人员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60学时的公共法律知识、业务知识和行政执法技能培训,原则上于2024年6月前做到行政执法队伍全员轮训。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人员年度考核制度,建立行政执法人员退出机制,对不符合执法要求的行政执法人员要依法暂扣、收回或者注销其证件

八、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充分吸收宛城试点经验,优化行政指导融入行政处罚、行政相对人法律风险防控等柔性执法制度,使执法刚柔相济,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建立轻微违法行为容错机制,全面落实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不予实施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四张清单”制度。开展服务型行政执法培训活动,促进行政执法人员转变行政执法理念,指导服务型行政执法标兵、示范点创建,力争在2024年底,全市至少新增1个省级服务型行政执法标兵单位、2个省级服务型行政执法示范点。

九、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严格落实《社区矫正法》,推进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建设,提升教育帮扶精细化水平,完成社区矫正对象职业技能培训1300人次以上,取得相应证书200人以上;严防社区矫正对象脱管失控,全市社区矫正对象定位率达到95%以上,再犯罪率低于0.2%。

十、开展全社会精准普法。从“普什么,听什么”向“需什么,普什么”方式转变,普法工作由主管部门的“独唱”变成各部门的“合唱”,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各方面。积极推动普法工作由政府主导型向全社会普法转变,组建普法形象大使、宣讲团、志愿者三支队伍,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加大以案释法力度,深入开展法官、检察官、行政复议人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等以案释法活动。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弘扬法治文化。

十一、优化涉企法律服务。成立南阳市企业法治体检中心,拓展“1+N”系列公益法律服务范围,为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创客群体,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法律服务,2024年,至少为全市100家企业提供法律服务。成立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人才库,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法律业务事务培训,提升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能力。开展律师合规执业巡回演讲活动,完善我市“三个一”工作机制,引导律师行业惩戒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十二、优化公证服务。开通涉企公证服务“绿色”通道,设立公证助企惠企服务窗口、便企服务岗,为企业提供便捷公证服务。严格落实《关于深化公证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公证事业健康发展实施意见》,推动公证行业党建,积极开展海外远程视频、知识产权、司法辅助事务公证试点工作。成立专门涉企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订单式、打包式专享公证法律服务。加强公证档案管理,开展公证质量年度评查,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遗嘱、继承、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债权文书公证等民生类、经济类、涉外类公证业务作为监督检查重点,注重对评查结果的运用,实行公证质量通报制度。

十三、提升仲裁服务。落实我市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制度,推动降低涉企仲裁案件收费,减轻企业仲裁费用负担,激励企业更多运用仲裁手段解决法律纠纷。加强对仲裁程序的管理监督,建立完善仲裁裁决的核阅制度、重大疑难案件的专家咨询制度,落实仲裁员信息披露制度和仲裁员回避制度,确保仲裁裁决质量和效率,切实解决立案难、送达难、久裁不决的问题。加强与重点领域行业的联络,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重点走访企业、金融、保险等行业,宣传仲裁的特点和优势,建立联动机制,引导各行业规范合同、选择仲裁方式解决民商事纠纷。依托互联网技术,探索建立仲裁案件管理系统和在线服务平台,实现立案、缴费、查询、举证、送达等仲裁业务,研究探索线上仲裁、智慧仲裁,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