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理论学习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哲学基础
信息来源:理论热点面对面 发布日期:2024-07-04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懈探索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中国式现代化是密切联系和相辅相成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途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结果和奋斗目标。在如何看待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质归结为“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5点内容,另一方面反复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大战略部署就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基础与核心地位。“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态意蕴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哲学基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是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途径;“以人民为中心”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人类情怀”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价值取向;“五个文明”共同协调推进和美丽中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目标。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哲学基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与突出特点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他提出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这3个具有原创性的概念上。

“生命共同体”概念是指“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生命共同体”概念表达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有机关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本体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概念则是以“生命共同体”概念为基础,根据马克思关于自然既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的来源,也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的来源,人类就是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和发展的思想,强调人类与自然的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决定了人类只要善待自然,自然就会馈赠人类,而人类的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自然就会报复人类。因此,“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际上,这是从生态价值观的维度进一步强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的重要性,要求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必须敬畏、顺应和尊重自然规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地球生命共同体”概念则是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地球生态系统的有限性关系的维度,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在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坚守生态共同体的底线与边界才能保证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和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人民福祉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化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矛盾,避免人类的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系统的边界和底线,为自然生态系统守住安全边界和底线,平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促进全球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上述3个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思想为基础,吸收西方生态哲学与生态文明理论的有机论、整体论的哲学世界观、自然观和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创造性转换的结果。西方生态哲学与生态文明理论反对近代机械论的哲学世界观把人类与自然对立起来的做法和机械论、还原论的研究方法,立足于生态科学等现代自然科学所揭示的生态整体性规律和所秉承的普遍联系、整体论的方法,强调世界万物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机关系中,主张立足于“人—社会—自然”的相互联系的立场,把“自然”看成不断生成的存在物而不是像遵循机械规律运动的被动存在物,反对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控制和被控制的二元对立的关系,主张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看成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机关系;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坚持“天人合一”的有机论、整体论的哲学世界观和自然观,强调自然具有内在价值,是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用万物平等和“民胞物与”的命题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提出了中庸之道与“持中贵和”追求的“和”的文化价值观,要求人类应当奉行节俭和取之有时、取之有度的生活观,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思想为基础,反对近代机械论的哲学世界观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认为西方工业文明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但也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生态创伤,强调树立生态哲学世界观的重要性。“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传统文明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持中贵和”的生态观念,“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取之有度,表达了我们的先人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认识”,并认为把中国古代这些生态观念外化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国家制度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根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自然,是在与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和发展的思想,进一步强调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决定了人类只有善待自然,自然才会馈赠人类,指出人类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报复。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运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思维,揭示了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文明的兴衰与演进,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追求发展不能超过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正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作为哲学基础,强调只有摒弃以劳动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代之以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欧美现代化道路给人类所造成的生态创伤的历史教训,强调“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中国现代化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空前伟大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艰难,不能走老路,又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那就只有走科学发展之路”。这里所说的“科学发展之路”,就是追求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基于以上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不仅使得我国经济总量迅速跃居世界第二,而且完成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肯定上述成就的同时,也强调应当看到我国现代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如经济总量大而不强,经济发展速度快而不优,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问题突出等,特别是以劳动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既使得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也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提出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念,通过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在发展中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优先的方针,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人民群众既享受到发展的好处,又能够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与美丽。

  作者王雨辰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王瑾系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版权声明      主办:南阳市司法局  

网站标识码:4113000044      豫公网安备 41130202000018号

备案序号:豫ICP备2024083382号 

地址:南阳市八一路939号 电话:0377-63881233